Joseph Lister
約瑟夫‧李斯特1827-1912
那是個深深的傷口,
“醫生,求求你,想個方法救救我可憐的孩子吧!”
孩子的媽媽沉痛地哭泣道。
李斯特醫生看著他的小病人,
膝部的骨折,
歷害地割破皮膚,
“啊,不是單純的骨折,是復合骨折(compound fracture)!”
這是群醫束手,
視為畏途的可怕傷害,
唯一的方法就是齊腿切斷,
也只能換來百分之二十的存活率,
難怪這個孩子會被送到這里來。
但是我……
昨夜的淚痕未乾,
也有個深深的傷口在心上。
母親病逝,
申請大學的工作被退件,
醫院門可羅雀,
一般病人不來,來的大都帶有絕症,
自己與妻子無法生育,
一件一件無情地打擊著自己往昔對外科醫學的熱愛。
“我真的適合再作醫生嗎?
主耶穌啊,幫助我在這難熬的日子里永不氣餒!
醫治我,讓我重新站起來!
當我採用這個新方法----石碳酸(carbolic acid)
來清潔孩子傷口時,
求你先用你的寶血來潔淨我。”
細心地把孩子的傷口洗乾淨,
慢慢地把骨折放好位置,
繃帶浸泡在含有石碳酸的橄欖油里,
覆蓋傷口,免得細菌進入。
…………
不久,孩子完全痊愈了。
“好了,真的好了。”孩子的媽媽快樂得流下淚來。
醫生轉過身去,暗暗抹去眼角的淚。
一八六五年,李斯特這次手術的成功,
使全世界的醫生知道了消毒的重要。
從此,
外科手術才正式被認為是一種可信靠的治療技術。
至今,
成千上萬的生命因為李斯特而能存活。
當全世界的榮耀洶涌而至時,
他卻站起來說:〞我對人類的貢獻,只不過是出于上帝的引導。”
今天在許多外科手術,醫生都懂得要洗手、手術工具要消毒、手術房要保持乾淨、醫生護士都要穿著潔白的衣服、病人的傷口要消毒等,這些都是現代醫學最基本的知識,但是這些基本的常識,在早期的醫學界,卻沒有人知道,所以在十九世紀初期,外科醫生的手術成功率只有百分子二十五。死亡的原因多數都是受到細菌的感染,使手術後的病人發高燒;或是膿瘡中的化膿菌釋出毒性有些是血液中毒而死等等因素。直到一位約瑟夫‧李斯特地出現,才將這消毒常識帶入醫學界,使全世界的醫生知道了消毒重要,從此外科手術才證實被認為是一種可信的治療技術。讓我們來認識這位約瑟夫‧李斯特吧!
約瑟夫‧李斯特生于一八二七年四月二十五日,英格蘭的小城厄普頓。他的父親約翰傑克森‧李斯特是一位努力自修的一個成功商人,而且以自製的顯微鏡出名。曾經以觀察紅血球的形狀而被選為英國皇家科學院的院士。母親海瑞絲是小學的歷史老師,從小他就常聽到母親以優美的拉丁文與法文,朗誦歷史的文學作品。李斯特的父母都是虔誠的基督徒,他們教導兒子:「成為一個基督徒,在做事上就能得到人家信任。」「當你能夠了解書本的內容時,才有權利決定這是不是要學的東西。」李斯特就是在種愛與嚴格的環境中長大。
當李斯特在中學念書時,對生物學非常的喜愛。他擅長做動物素描,尤其對筋肉骨骼的結構有亟大的興趣,至今博物館還珍藏著他中學時期寫的四篇作業。他以非常優秀的成績中學畢業。在他申請大學時,由於當時英格蘭政府對基督徒迫害,凡是填寫自己是基督徒的都不能進入第一流的大學,他沒有後悔的填寫自己是基督徒而進入二流的倫敦大學,四年後再唸醫科二十六歲才畢業。這九年的求學時間,李斯特都與一群基督徒在校外租屋共住一起。他們過著嚴格樸素的生活。每星期他給父母親寫一封長信,特別喜歡與父親討論顯微鏡下的觀察。這個習慣持續了十六年,直到父母病逝。
李斯特在醫院實習時,也從事個人的研究。他發表了一篇報告〔眼睛的紅膜肌肉遇到強光時會收縮,瞳孔變小;反之,在黑暗時則放鬆,因此瞳孔放大。這種運動不是隨意志能控制的,而是不隨意肌。〕這篇文章引起了生理學老師夏比的注意,他特別為李斯特寫了一封推薦信給他的好友西米醫生,西米教授是當時英格蘭最出名的外科醫生。從此為李斯特拓展了一個新的視野,邁進一個新的旅程。
西米一看見李斯特就覺得這個年輕人氣質非凡,他不放縱、不輕浮,能夠在高度的壓力環境下控制自己的情緒,完成任務。所以西米醫生在第一年要李斯特每天跟著他。仔細記錄他每一個手術的細節。李斯特對老師的評語是:「西米醫生溫和與對職責熱心,像是一股泉源,不斷傳給四圍的人」一年以後,西米醫生就讓李斯特選擇自己可以開刀的病人,而且代替他到法國教別的醫生開刀。最後,李斯特取代他執行全部的手術。李斯特寫到:「在手術房中日以繼夜的開刀,鮮血、呻吟、割掉的器官.......,自己像是一個血腥的屠夫,但是我深知道我對了。在血淋淋的手術床邊是最適合我事奉上帝的地方,雖然累,但是值得,我為此喜樂。」
對外,西米認為一個好的外科醫生需要認識其他領域的醫師,他的家經常開放給優秀年輕的醫師聚會。李斯特在此認識了兩好朋友:約翰‧布郎與克里蒂森。前者一生奉獻給美國黑奴在當中行醫,南北戰爭時為了拯救黑奴而死;後著是傑出的藥物學家。這些年輕的基督徒醫生,在相同的信仰與專業組合之下,一起的推翻了當時許多錯誤的偏見與醫學的無知。
由於李斯特經常出入西米家,愛上了西米的大女兒艾格妮絲。兩人在一八五六年四月二十三日結婚。婚後李斯特出來開業,在愛丁堡大學擔任講師,教授病理學。可惜他的教導比較抽象,大多事反應出自臨床的思索。學生一個一離開,最後只剩下一個學生。艾格絲寫到:「可憐的丈夫,每天準備五小時的課,去教導他唯一的學生。」不久他又去申請格斯哥大學的空缺。可惜為大學幕後受到政治因素,以至落選。然而李斯特夫婦沒有被外面的挫折打倒,仍繼續保持他們對醫學的理想與熱愛。因為他們認為,不論是逆境、順境,都出於神。
李斯特謔稱妻子是〔全天候的忠實助手〕。她每天記錄丈夫的醫學報告達七-八小時之久,還要清理丈夫在家里常做解剖的動物屍體。李斯特一生發表了三四百篇的研究,大部分都是愛妻幫他整理的。他們一生都沒有孩子,但是兩人互相攜手,度過了快樂無悔的一生。
一八八六年,李斯特將石碳酸溶於橄欖油中,作為傷口消毒之用,接二連三的醫治當時許多的絕症,而且手術後傷口不長膿。他就像聖經裏的「好撒瑪利亞人,遇到受傷的人,用油和酒在他的傷處,包裹好」的醫治前處理,他又提出許多消毒的方法,當時的醫生都沒有消毒的概念,不懂細菌的傳染。許多都不知道自己正默默地擔任傳播疾病的角色。雖然當時李斯特受到許多醫生反對,但是他醫治成功的例子,消除了一切反對的聲浪。李斯特又幫助了無數的產婦,以前難產的婦人,死亡率比在戰場上男人的數目還多,主要是產褥熱奪去了產婦的生命。李斯特對消毒的發現,使得的產婦死亡率大大得減少。
一八八六五年,當巴斯德發現了微生物時,李斯特說:「微生物的發現,給醫學界帶來了一道曙光。」他與巴斯德成為一生的至友。歷史上兩人被稱為生物醫學界最重要的貢獻者。
李斯特病逝于一九一二年二月十日,享年八十六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