瑪莉•斯利瑟。(Mary Slessor) - 蘇格女子勇於反對非洲多個世紀以來,殘酷的風俗 堅忍的愛

一八四0年,蘇格蘭正處於極其貧困,民不聊生的時代,這十年歷史稱之為『饑荒的四十年代』。那時農作物失收,農業季節工人,被迫遷往稠密的城市。瑪莉•米契爾斯利瑟,生在一個極其貧窮的家庭;父親是個醺酒鞋匠,母親是織布工人,瑪莉有六個弟兄姐妹,父親在瑪莉小時後,就被酒精所毀。靠著母親微少的工錢,維持生計。後來舉家遷往敦提市,瑪莉就在這個城市長大。七歲那年不得以在一家磨坊廠工作。他們所住的房子很小,一個房間,沒有水,沒有燈,也沒有廁所。瑪莉亞就在這艱苦的環境下長大。對於這位聰明伶俐的紅髮少女來說,生活真的不容易,最終她都沒有辦法繼續唸書,直得全時間在磨坊廠工作。但是,不因環境窘困而失去善良的心。當時一名宣教士,從非洲的卡拉巴爾 (即今天的蘇丹),到敦提市講述非洲的情形。瑪莉的心被他的信息溶化了。她好想成為宣教士,到非洲去福音。但是,她所處的環境非常困難,她身邊的家人,好友,都極力反對她成為宣教士。然而,神卻奇妙的使周圍的環境,漸漸成為對她有利的條件。許多年以後,她終於踏上非洲這塊大地。在她的日記中寫道:"神加上一人,就成了大多數,主,我知道你與我同在。”
瑪莉•斯利瑟 一 來至敦提市貧民區的鬥士,竟走入了盛行奴隸買賣的非洲。當時非洲,正流行一種可怕的異教風俗,就是土著們將所有雙生的子女殺掉,因為他們相信其中一人為魔鬼所生,由於他們不知道哪一個屬於魔鬼,他們就會將兩個孩子一並殺掉。瑪莉所走進的非洲,也是一處競逐白人金錢,武器和酒精的地方。在這裡,瑪莉•斯利瑟犧牲了快樂、健康、甚至幾乎喪命。在 [瑪莉•斯利瑟] 這書中,作者巴肯斯,提到瑪莉的成就,他說:"她從不反對非洲人的習俗,除非這些習俗,實在貶低非洲人本身。她從保羅的身上,明白主縱然深愛他的子民,且願意為他們犧牲。但並不表示他同意他們異教中卑劣的一面。為了拯救生命,她不惜作出恐嚇,懇求,她收養無數被遺棄於草叢待死的非洲嬰兒。為了非洲婦女權益而鬥爭,因為當時的婦女隨時都會在男人的一念間喪命。她在非洲生活了差不多四十年,直至她在一九一五年離世為止,大部分她都居在鄉村小屋,當她逝世的消息傳出去後,數以千計的非洲人,為這位[人民的母親]而落淚。她被尊稱為[拉巴爾皇后]
許多人常常聽到瑪莉自言自語,殊不知這正是她的力量秘訣,她在房中經常的與天父溝通。
倘若『鐵不打不成剛』這話可以形容,堪稱為前世紀最偉大基督徒領袖之一的瑪莉•斯利瑟的身上。

耶29:11 耶和華說:我知道我向你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,不是降災禍的意念,要叫你們末後有指望。

本故事採自《他成曾改變世界》由薩拉著